标题:泡沫之后,药方何在——一位央行行长的“用药笔记”

《动荡时代:白川方明亲历日本经济繁荣与衰退的39年》 (白川方明)读书札记

原文摘录
总共递交了三次延期申请均被驳回……最终还是在1977年6月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后按时回到日本银行工作。

念头

并未执着于博士学位,坦荡面对选择,也是条汉子。

备注
大藏省,相当于“财政部 + 央行 + 税务总局 + 金融监管机构”的综合体,已取消,今多见“财务省”或“金融厅”。


原文摘录
委托当时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……“日本经济自1991年出现包括资产价格快速下降的经济衰退。但这基本属于修正80年代后半期的过度繁荣……”

念头

现在看来,纯属扯淡的研究结论,经济专家不分国籍,大概率判断不正确,日本专家如此,国内砖家的判断大概率更不准……


原文摘录
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中,提供了大量具有援助性质的资金供给,不仅向山一证券提供了流动性,还向东京共同银行出资

念头

感觉当前国内金融政策类似,可以解释股市中“银行股”变化。


原文摘录
日本在金融危机……很多大企业将削减正式员工作岗位为最终的调节手段……所谓的“就业冰河期”……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时没能积累必要的经验或技能,收入水平较低,导致非婚比例上升,最终带来人口出生数量的下降等

念头

感觉当前国内类似,外卖、网约车、直播……而且据说不愿结婚的年轻人在增加。


原文摘录
第一个教训就是泡沫一旦崩溃,其后的长期经济低迷是难以避免的……1993年10月经济到达谷底之后开始,一直到1997年5月……

念头

国内地产泡沫崩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?如果也是7年为一变的话,大概到什么时候?

备注
AI回答国内地产“崩溃开始”的时间点放在 2021 年下半年—2022 年,假如同样为7年一变,那么盲猜会到2029年转折,前提是期间无战争等黑天鹅,社会科技“正常”发展。


原文摘录
全球金融危机后……伯南克……没有使用“量化宽松政策”一词,而是使用的“大规模资产购买”(Large-Scale Asset Purchase,缩写为LASP)……

备注

AI解释’量化宽松( QE)‘,指传统利率工具(把短期政策利率降到接近零)仍不足以刺激经济时,央行通过“大规模、持续地在二级市场买入债券等长期资产的方式,向金融体系注入巨量基础货币,压低长期利率并改善市场流动性。比如说,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、MBS(抵押贷款支持证券)等长期债券。并非直接给财政发钱,理论上可逆:当经济过热时,央行可通过“量化紧缩(QT)”回收流动性。副作用是长期低利率推高股市,加剧贫富差距。

念头

目前国内央行采取类似政策?或许股市是此类政策之一……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,记得把接的容器换成更大的盆。思考一下怎么换成更大的容器,融资?借贷?


原文摘录
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原因与……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日本高速增长期一样……如果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出生率下降,劳动年龄人口也会减少,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也是难以避免的。

念头

作者是日本央行行长,对中国情况观点透彻……哪怕是开养牛、马场的商人,也会关注出生率,也会了解并优化生殖环境。


原文摘录
在美国利率上调过程中……凯斯-席勒房价指数……1996-2006年10年间全美住宅价格翻了一番。

备注

CSI核心思路:只选取“同一套住房”,汇总在两次或多次真实交易中的价格差,避免房型、面积、装修等个体差异对价格的干扰,由此得到大量“销售对”(sale pair);每出现一次新的交易,就与上一次交易配对,计算该套房屋的价格变动幅度,每对销售按其首次售价的倒数加权(高价房权重低,低价房权重高),防止豪宅波动过度影响整体指数。
中国有类似指数,比如“70 城房价指数、中房指数(搜房 CREIS)、贝壳二手住宅指数、链家“贝壳 100 城二手房价指数”,但中国二手房交易登记数据没有全面公开。


原文摘录
后来该公司退出了等离子电视机生产……深感企业投资决策的艰难。

念头

任何放大规模的生产,基本上都是豪赌,所以很佩服真正的企业家……目前还是处于“小试-中试”的心理状态,应加速“小试-中试-投产”这一流程。这个缺陷或许是从没有亲自体验过工业化的管理。


原文摘录
虽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长期萧条阶段,但也是经历过几次短暂的景气复苏……“虚幻的黎明”……

念头

国内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?个人该如何准备?


原文摘录
穷不困忧意不衰……为穷而不困,忧而意不衰也……麻生大臣寄来的毛笔信……

念头

自我反省一下:自己对于荀子的名句啥也不知,毛笔字写得像画符……东亚“精英层”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掌握,水平要远超国内大众。


原文摘录
一旦出现了过剩,就要抑制支出、减少就业……会带来工人固有技能的消失……政局变动……

念头

或许当下的情形大致如此……国家在“增加”支出?化解过剩(比如房地产)尚未感觉到,后续的“痛苦”,不清楚会不会到来。


原文摘录
归根结底,中央银行家的作用与药剂师大同小异……必须为顾客配制成适量的药品……期望患者能在最小的副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恢复健康。

念头

此比喻颇有新意……作为一名有证的药剂师,如果操作金融有相似理念,那么逻辑上讲,理应可以去尝试一下,以用药理念去联系所获得的信息与股票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