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先别急着下判断——信息残缺时代的“暂停键”


《舆论》 (沃尔特·李普曼)读书札记

原文摘录
地位和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……哪些信息能够被获准传达给我们……我们会更习惯于进行道义判断而非展开建设性的思考。但是,要想进行有效的思考,首先要避免进行判断,这样才能重获一种单纯的视角,摆脱情感因素的影响……

念头

假设一下:获取的外界信息是不客观、不完整的,而且在当下的环境中,大概率这种假设是正确的。既然如此,“首先避免判断”是正确的——莫要轻率判断、表态或决定。“三思而后行”是个好的策略;这里的“思”,估计也包含收集更多信息的意思。


原文摘录
我们将反对派塑造成恶棍,编造阴谋并扣到他们头上。例如,如果价格上涨,那一定是投机商人干的;如果报纸发布了歪曲报道,那一定是资本家的诡计;如果富人太富,那一定是发了不义之财;如果自己在某次势均力敌的竞选中失败,那一定是因为选民被人贿买;……

念头

国内网络上很多类似群体思维,可能是真存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,也可能是懂这个“策略”的牧羊人在引导,也可能是两者都是。这背后不清楚有没有规律,或许可以研究一二,发现变化的信号,应用到股市。

念头

问了一下 AI,据说是“阴谋论”这种简单思维群体自古有之,网络时代则加速了持相同观点的群体抱团;“牧羊人”可能主要是算法和流量大 V,目的也可能是仅仅为了获取流量。与其关注能应用于股市的舆情信号,感觉在实用性上不如关注个股的热度。


原文摘录
罗伯特·皮尔:“所谓舆论,就是汇集了愚蠢、软弱、偏见、错误的感受、准确的感受、固执的观点和报纸文章的大杂烩。”还有人……想象着有集体灵魂、民族意志、时代精神一类的东西在遏止混乱的观念并创造出秩序来。群体……情感和观念……远非清晰简明,就连群体成员本人也不会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感受就是所谓的舆论。

念头

确实一盆冷水浇头,熄灭了原有认知,违反了科技从业者的直觉:原来“舆情”本身就是个稀里糊涂的混沌产物,本身就难以简明清晰。所以自己对这个东西的判断,大概率也是受当下环境限制的,不一定“正确”,至少要从另一个角度假设一下。


原文摘录
社会科学家很难如自然科学家一样生动地展示自己的成果……在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领域,学者们都只能先将自己的理论推而广之,再去验证其正确性。科学家无法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出错,而一旦某个错误的社会科学理论被人们所采纳,其产生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。

念头

也是最近几年开始思考:中国社会的运行是否有周期性的规律?倾向性的猜测是“大概率是有的”。但它不同于自然科学,对于观察者来说非常不友好,主要原因是跨度时间非常长,动辄几十年起;而一个研究者,假设收集这种数据的时间序列,恐怕要投入一生而不一定有结论,更不要说那些以“世纪”为周期的变化。


原文摘录
发明家和工程师曾一度被排除于主流之外,不但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,而且动辄被当成疯子。商人和艺术家则因自认为对行业内各种“奥秘”了然于胸而食古不化。

念头

自己也要警惕对“AI”等新事物的不重视——现在的科研人士何曾不是自以为对行业内各种“奥秘”了然于胸而食古不化?